查看原文
其他

在芬霍恩生态村,亲身经历接近天堂的感受,是现实还是幻像?

2017-03-10 @Simple 有机会网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Simple

【接上文】四十国移民共建的生态村——苏格兰芬霍恩

位于苏格兰的芬霍恩生态村,已有50多年历史,这里居住着来自全世界40国的新移民,是一个实践环保永续理念的、以人至上的社区。本文为@Simple的学习探访记录之二。

△ 社区中心

2012年是芬霍恩社区50周年庆,一整年有一系列的活动、演讲和工作坊,从网站上看起来热闹非凡,夏天是旺季中的旺季,我还记得我是7月4日抵达爱丁堡,调整好时差之后,接着6号参加为期一周的体验营,结束后在当地多留四天,我喜欢融入小镇的感觉,我想感受一下芬霍恩社区之外的真实生活。

△ 来自世界各地体验的访客

我怀着憧憬的心,想一窥这个举世闻名,人人称之为“传说”的地方,第一次接触,是火车站一台接驳小巴,上面有紫色绽放能量光芒的图案,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看起来跟我一样对未知感到兴奋。这天是许多课程的共同报到日,迅速注册后找到自己的队友,到了房间卸下行李后,开始第一次的相见欢。我偷偷看了一下,有来自挪威、纽西兰、荷兰、西班牙、英国、墨西哥、巴西、美国的同伴,年纪大约五十岁以上,只有我和美国的Jack差不多年龄,墨西哥女孩据说才20岁。这样的组合可说是老、中、青了,很自然地依照年龄和地域,很容易有小团体出现,而唯一来自亚洲的我,极力融入各个族群,不限制自己的交友范围,毕竟来到芬霍恩社区,我打开所有感官和心灵的雷达,努力吸收感受不同的能量。

每到一个陌生环境,我都渴望有书的陪伴,所以我选择到小小的玻璃图书馆里头,先静静地感受我所看见的一切。瑞士女孩是我第一个遇见的朋友,胖胖的她时常笑容满面,我跟她说我很担心我似乎显得年轻,人生经验不足,可能无法体验到这边的智慧。她先大大给我一个温暖厚实的拥抱,“妳一定会没事的,这里的人都非常的好”。

果真如此,后来当我遇见不同的访客,发现多数在基金会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的人,都散发着正面能量,对于刚到了访客会给予许多建议与鼓励;反倒是像我一样的新生,刚从一个混乱的环境进到这边,许多武装与防卫尚未放下,不知道如何与人互动,少数有漠然的表情。对此,我的反应相当迟钝,在芬霍恩社区的短短时间,我终于了解自己天真善良的性格,不怕生努力向身边人表达关怀之情,是我最大的优势。我喜欢和陌生人聊天,听他们的故事,我喜欢融入陌生的团体,但不知为何却老想逃离熟悉的环境。

一星期的时间很短也很长,大家都是在忙碌且茫然的人生中,努力抽出一段给自己的充电时光。满满的课表中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都有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志愿服务工作。虽然我们付费来体验,但是一周有三天早上必须工作,范围包含菜园、厨房和房务整理。我选了最喜欢的厨房,每天和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生大厨工作,在厨房里洗洗切切,准备大约有150人的中餐。厨房是所有部分中最有活力的地方,每天来的成员也都不同,准备的菜色皆是素食,但因为通通都太好吃了,所以也不觉得吃素有哪里不对,甚至会忘记吃肉的感觉。

我想起日本朋友潘将跟我说的“(在芬霍恩)住了四个月,其中最想念的是味噌。”不过现在基金会的商店也有卖,小小的杂货店里,分为食物区和书店。各式各样的有机商品、包罗万象的灵性书籍,我想我可以理解为何有人希望永远住在这边,有时候我暗自觉得,这里根本就接近天堂,在这边生活的人也会有烦恼吗?

△ 厨艺区工作

“这就是我”

在芬霍恩区最重要的招呼语是“你现在感觉如何”(How do you feel?),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处在一种连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能量状态,大部分时候我们随着环境心情起起落落,但有时候是因为生病或是前一天没睡好而气场低落,某些时候会经历不知为何的悲伤或是悸动。在都市或是群体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必须时时戴着面具,不轻易表露心事和情感,以免遭来误会和伤害。在芬霍恩社区大家关怀彼此,希望清楚知道大家的状况,才不会无意间伤害别人,体恤和包容,是自己可以为他人做出最大的贡献。

每天早上工作时,我们有一个祝福祈祷仪式,大家手牵手闭上眼,简短说出自己的名字、现在的感受、想说的话,结语是“这就是我”(that’s me)这句话对我来说功效无比大,很多时候我过度在意他人,总是希望可以做到对方期待的标准,又或者我总是期待他人符合我的准则,“这就是我”简单说明了谁也不需要改变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只要笑笑包容接受对方是这样一个人就好,呼~~这句话让我卸下许多重担,开始了解自己的角色,瞬时间开朗许多。

开饭前,所有厨房的工作人员会一排站在前方,接受大家的感谢,这是最欣慰的一刻。餐桌上的蔬菜色拉是菜园里自己种的,是受到土地和宇宙祝福的;料理的人秉持对厨房的敬意和对享用者的爱意,最后享用者怀着感谢的敬意,不浪费不视为理所当然地食用,这是祝福的循环,也是良善的交流,多么希望回到台北后,我还可以记住这样的感动和感觉。

在芬霍恩的亚洲人很少,除了我还有几位长居的日本人,多数是女生,我想这边自由开放的风气应该深深吸引许多渴望亲近灵性成长的人吧。一位一起在厨房工作的伙伴听说我从台湾来,马上推荐我认识一个人Y,他是年轻的英国男士,有一位台湾女友,据说也是在这边认识,之后两人一起旅行,有一种终于找到心灵伴侣的感觉。Y说他曾经住在伦敦,但是看了心理医生很多年,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东西,不是钱或是物质的东西,感情也很顺利;来到芬霍恩后,找到了人生缺少的一角拼图,把所有钱花光了,但是每天很快乐。他特别告诉我“必须要非常小心用钱,钱不是邪恶的东西,而是看妳怎么用”。许多人终其一生努力赚钱,但是却陷入金钱的陷阱,真正的钱代表的是自由和富足的能量。

以另一种角度来说,在芬霍恩生活是非常富裕的,每个人的双手不停忙碌着,为了他人而服务。双脚踩在泥土地上,见到人第一件事是给与大大的拥抱。若是想独处也没有问题,每天课表上都有定期的静坐、舞蹈、瑜珈、音乐、分享课程,对我来说这边像是宇宙开放大学,你随时可以决定和选择想要学习的主题,包罗万象的主题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让人更了解自己,朝更快乐的方向前进。

△ 园艺区工作

是真正的天堂吗?

在芬霍恩社区的一星期,每天都很快乐,学院里课程设计得有系统但不过紧绷,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分享、交流。这是我第一次相信世界上有一个真正快乐,接近天堂的地方。但是芬霍恩经过了五十年的努力,有来自世界各地众人的投入,才有今天的荣景。眼睛所见之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美,餐厅、地毯、建筑、灯光、交谊厅、花园、社区中心、绿建筑,在其中工作的人,安安静静地像是印象派绘画中的一抹水彩点,那么融合、那么令人醉心。我也终于了解许多欧洲人,带着所有家产决定到此置产定居,因为希望自己老年的生活可以和大家一起,活动、过有质量的生活、认识新朋友、学习和静心。如果可以在这边安静地老去,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 自然建筑

但是对于我这个年轻人来说,这边却过于安逸和梦幻,每一个人都好到不像话,大家永远用正面角度看待所有的事情,也许是年纪经历差异极大,我和同组的Jack常常聊到“这可能不是真实的世界”,其实我们都有点想逃。在芬霍恩社区度假绝对是美好的体验,但是我们还年轻,还希望历经更多挑战和发掘机会,在过于保护的舒适圈内,出去恐怕无法适应险恶的环境,我和Jack一致同意。

休息时,Jack用笔电放了他和朋友在马来西亚泛舟的影片给我看,许多他在韩国的照片,和当地人一起建立自然学校,带孩子探索自然,爬山冒险,这些是在美国科罗拉多常做的事。Jack正处于一种刚完成学业,想实践理想的阶段,来到芬霍恩社区某种程度是帮助他看到未来,一种结构和美好的愿景。那我呢?我是因为日本朋友潘将的建议而来,我想亲眼见证接近天堂的感觉,我想知道一个从小对一切事情感到悲观的女孩能有什么样的改变?短短的时间我找到了,在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可以让我回到台湾生存很久很久,但是更多的疑惑在我心底强烈地升起,这是真正的现实吗?还是只是海市蜃楼?回到台湾当我告诉其他年轻人这里的生活,会有人相信吗?还是会觉得我在做白日梦?

一星期的快乐日子很快就过去了,组员们彼此依依不舍地道别,有人立刻回家,有人继续旅行,挪威伙伴Tor说他获得很大的启发,决定要把经营很久的“禅学中心”脱手,他想骑重型机车开始旅行;在荷兰环境工程部当公务员的Frank,脱胎换骨最彻底的学员,他从原本一个爱热闹,在团体中总爱捣蛋、逗人笑的大男生,蜕变为一个温暖、稳定的人。我记得在一次游戏中,每个人必须坐在“宝座”接受众人的赞美;看似活泼的他在一连几个正面词语中竟然忍不住痛哭。大约有两百公分高的他,泪流满面地说“从小到大他都很担心别人不喜欢我,所以要努力引人注意”,没想到在芬霍恩社区,什么事也不用做,就可以得到别人源源不绝的赞美和鼓舞。Frank决定回到阿姆斯特丹后,要将所有的时间用来当志工,特别是针对环境的主题。Ruby继续旅行,希望可以慢慢稀释伤痛,Jack留了一张卡片,上面写了我的韩文名字。大家在收获满满的正向能量中,踏上自己人生的轨道。

预定留下停留四天的我,想用剩下一点点的时间思考、消化,同时看看生态村以外的真正居民。我和西班牙伙伴Yolanda,一起住进这个由学校改建成的青年旅馆。从豪华气派的欧式房间,住到童子军等级的木床,极大的差异让我错乱,到底哪个是真实?哪个是梦境?有趣的是,青年旅馆同时也是社区中心,每天在这边开设许多课程,也就是说我不费任何力气就可以亲近最核心的当地居民。

△ 邻海的芬霍恩社区小镇

用心的志工,让社区散发活力

北苏格兰靠海的小镇,七月的天气却像是台湾的冬天,阳光下的冷风令人哆嗦打颤。正当我拖着行李疲惫地安顿好,我听到外面热闹嘈杂的声音,循着声音我看到一群其貌不扬,平凡到你不想看第二眼的一群妇人,以及散落一地的碎布和毛线,缤纷五彩的颜色马上吸引我的目光,原来她们是编织社的会员,正忙着为即将展开的募款活动忙碌着。发起者是一个热爱家乡的志工MO,她爽朗的笑声点亮了她阴郁的外观,她说:每到冬天苏格兰冷得像冰库,大家不愿意出门,久而久之心情愈来愈低落,所以她想到成立编织俱乐部,每周定期一起聚会,一边编织一边聊天,中间还有快乐的下午茶时光。

△ MO带领参观拼布创作展

参加的成员多数为已有家庭的老小姐,每个人都有一大堆编织的工作与想要完成的作品,如果没有纪律地聚会彼此激励,很快就会放弃;加上毛线成本变高,若想要织一件理想的衣服,MO皱眉说:去买还比较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无可比拟,于是她发起编织俱乐部,每人一次只要交一英镑,一个铜板就可以买到一段快乐的时光与渐渐完成的作品,而募集到的钱则是为大家买茶点的基金。编织俱乐部的名字很顽皮,就叫做“编织烂人”(Stitch ‘n’ Bitch),而大家而这里的目的就是“边打毛线边抱怨”(knit ‘n’natter)。来参加的老小姐们各个都很开心,盛装打扮来聚会;然而更开心的应该是她们的老伴,MO笑笑说:通常时间一到,家里的老头子就会提醒老小姐,编织课开始啰!

△ 聚在一起打毛线的老太太们

有了这些老太太的陪伴,日子过得很充实。原本是计算机工程师的MO有独特的幽默感和自嘲能力,我从她的话中可以听出,她就是反对芬霍恩社区的在地人,“芬霍恩这名字本来是我们的,基金会不是真正的芬霍恩”,热心驾车载着我们观光的MO说。曾经在航空公司工作,有机会拿到廉价机票,旅行过世界各地,但是最牵挂的还是家乡的一切。不工作的时间,她当义工导览小镇上的古迹文史,带观光客认识这个曾经繁荣的海港。

MO把车停在路边一个小石头旁说“这就是之前猎杀女巫的地方”,批着长发的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半天下午的时间,MO带着我们到盛产鲑鱼的河边、当地有名的炸鱼店买晚餐到海边吃、去啤酒屋喝一杯。“台湾啊?我一定会去,但是等我中了乐透再说吧!”MO哈哈大笑说。至今单身的她,一有空就想尽办法组织社区活动,将编织社的作品开义卖会、针对芬霍恩印象创作的刺绣展,周一的早上,用咖啡课来开启一星期美好的开始,芬霍恩社区因为有这样用心的志工,所以散发着活力与光热,这是我看到的关于芬霍恩的另一个面向,而我很庆幸我有留下来,而不只是侷限在基金会中超然的世界。

关于作者

@simple,爱特简单生活工作室,simple sofa小型分享会主持人。英国现代戏剧硕士。在书堆中一个人长大的孩子。在英国、美国农场与日本山间做田野采访,最大嗜好是听长辈说故事、学厨艺。写作主题关注艺文、乐活、创意、生活美学,目前为自由撰稿人,位置北京。不是在敲键盘就是在旅行。

编辑:Jing

@Simple的专栏回顾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